为贯彻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》,全面落实《义务教育劳动教育新课程标准》,培养学生劳动理念、劳动素养与实践能力,我校于五月一日至九日开展了“2025五一劳动周”教育实践活动。本次活动以校园、家庭为劳动阵地,融入垃圾分类教育实践,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,同学们在劳动实践中收获别样精彩。
家庭劳动
我校于五一劳动节假期,开展以学生家庭劳动清单为基本指引的家庭劳动实践活动,通过日常生活中卫生清洁、营养烹饪、收纳整理、垃圾分类、设备安装、创意设计、工艺制作、购物理财、家居美化清洁、家居花草种植、家居物品维修等形式,与父母共筑温馨之家,弘扬勤劳传统美德,体验“劳动即生活、生活即教育”的实际价值。
家务劳动
家庭劳动中,同学们主动承担起居家卫生清洁任务。有的用吸尘器清理地板、沙发缝隙,有的擦玻璃,有的洗衣服。通过细致的劳动,学生们让家中每个角落都焕发出整洁光彩,也体会到父母操持家务的辛劳。
制作美食
烹饪实践成为学生们展现孝心的重要方式。从简单的番茄炒蛋到复杂的红烧肉,从创意水果拼盘到手工饺子,同学们系上围裙,在灶台前大显身手。尽管部分菜品卖相欠佳,但家人品尝时欣慰的笑容,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幸福感与成就感。
收纳整理
卧室收纳整理活动中,学生们运用收纳技巧,将衣物按季节、款式分类叠放,利用收纳盒规整文具与杂物,重新布置书桌与床铺。通过整理,原本杂乱的空间变得井井有条,不少同学还养成了每日整理的好习惯,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升。
家庭种植
在自家的阳台、窗台,同学们化身“园艺师”,种植家庭绿植。他们学习配制营养土、控制浇水量,定期修剪枝叶。在农村的奶奶家姥姥家,同学们学习播种农作物。看着亲手培育的植物茁壮成长,学生们不仅美化了家居环境,更在养护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珍贵。
校园劳动
五一劳动节后,学校开展校园劳动实践、劳动基地实践等活动,通过校园卫生清扫、班容班貌美化、劳动基地除草种植、食堂劳动体验等形式,让学生动手实践,接受锻炼,磨炼意志,积极营造“劳动最光荣”的氛围。
校园清扫
在校园卫生清扫活动中,全校学生分组行动,对校园各个区域进行深度清洁。教学楼内,同学们仔细擦拭窗台、黑板槽,用消毒湿巾清理课桌椅;校园主干道与绿化带里,大家手持夹子、垃圾袋,弯腰捡拾落叶与杂物;连平时容易被忽视的墙角、排水沟也被清理得干干净净。经过一周的持续维护,校园面貌焕然一新,同学们在劳动中增强了环保意识与责任感。
班级美化
班容班貌美化成为各班展示风采的舞台。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,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装饰:用饮料瓶改造的花盆里种满多肉植物,旧报纸折成的千纸鹤装点教室天花板,手绘的劳动主题海报张贴在文化墙。各班还设置了图书角、荣誉展示区,通过合理规划空间,让教室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,既美化了学习环境,也增强了班级归属感。
食堂体验
在食堂劳动实践中,学生们分批参与后厨服务工作。清晨,“小帮厨”们跟随厨师学习分拣蔬菜、清洗食材;午餐时段,大家化身“传菜员”“引导员”,协助分发餐具、维持就餐秩序;餐后,主动清理餐桌、分类回收餐盘。不少同学感慨:“原来一顿饭的背后需要这么多工序,以后一定要更加珍惜粮食。”
劳动基地种植
劳动基地里,师生共同开展种植实践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同学们翻耕土地、平整垄沟,亲手种下旱稻、小麦的种子,辣椒、番茄、生菜等蔬菜幼苗。每天课间,大家轮流浇水、除草,仔细观察植物生长变化,用观察日记记录下叶片舒展、开花结果的过程。这片生机勃勃的“责任田”,不仅成为学生们的劳动课堂,更培养了他们的耐心与坚持。
垃圾分类
劳动周期间,垃圾分类教育贯穿始终。校园内设置分类垃圾桶,开展“垃圾分类小课堂”,学生们通过知识分享、情景模拟学习分类方法;家庭中,同学们带动家人共同参与垃圾分类,制作分类标识贴在垃圾桶上,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。
我校重视打造劳动课程,切实把劳动育人落到实处。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,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,同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,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。此次校园劳动周活动,通过多样化的实践形式,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存、学会创造,真正实现以劳树德、以劳增智、以劳强体、以劳育美的教育目标。未来,台安县实验学校将持续深化劳动教育,让劳动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,培育更多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!